李维东 |《家庭教育促进法》:家庭、家教、家风缺一不可

来源:三心学堂    发布时间:2021-11-01    浏览次数:716

——《家庭教育促进法》学习笔记1


《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明确提出,为了发扬中华民族重视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增进家庭幸福与社会和谐,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制定本法。(为行文便利,后文简称《家庭教育促进法》)

《家庭教育促进法》强调,要“引导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对家庭教育的内涵也作了界定,明确指出,家庭教育,是指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为促进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长,对其实施的道德品质、身体素质、生活技能、文化修养、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培育、引导和影响。

家庭教育到底包括哪些部分?以前对此认识不全面、不系统、不完整,也没有将“家庭、家教、家风”三者统一起来考虑,只是考虑了“家教家风”,而且将“家教家风”的概念也是模糊地合二为一了。学习了《家庭教育促进法》之后,有了一些新的感悟感想,在此与朋友交流学习心得,不妥之处,欢迎指导。

一、应该给孩子一个完整的家。

注重家庭,这是一个看似简单,其实却是当务之急,是一个重要的社会性课题。原因就是很多夫妻由于过度片面地强调个性自由、婚姻自由、身体自由等等,出现了高离婚率的现象,离婚成了很多女人的口头禅。这种现象本身就是不重视家庭,不重视责任,特别是对孩子的责任。家庭是一个社会的基本单元,如果社会上存在着大量破裂的“单元”,就不能说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就不应该被过度宽容甚至放纵。因为家庭的破裂是一定会对孩子健康成长造成无法挽回的伤害。这种伤害积累起来,对社会一定会造成无法估量的负面效应。

所以,家庭教育首先要有“家庭”,要有一个完整的、正常的家庭,离开这一前提和基础,就无法谈论什么正常的家教、良好的家风。

什么是正常的家庭?简言之,就是家庭完整,各方面的角色都很正常,符合大多数人对家庭的基本期盼;家人各司其职,相亲相爱、互帮互助;夫妻同心,相濡以沫,相互忠诚,携手百年;母慈儿孝,父亲、母亲、孩子各自尽好自己的家庭责任;就是同甘共苦,勤俭持家,共同奋斗;就是互谅互让,换位思考,相互包容等情况。

什么是理想家庭?就是家庭和谐,即家庭不是分裂的、破碎的;不是夫妻分床分房睡的、长期冷战的;不是在情感上、金钱上相互欺骗的;不是夫妻之间充斥抱怨、嫌弃、攀比、仇恨等负面情绪的;不是缺失基本的家庭美德、个人品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的,没有违法犯罪等情况。

给孩子一个家,一个完整和谐幸福的家,这是父母的天职,是义不容辞的,是不能找借口的。这是父母双方的共同责任,不是单方面的责任。一个孩子拥有一个完整、和谐、幸福的家,心理、精神、感情、身体才会得到正常的、基本的呵护,否则就会受到伤害,就可能在某些方面变得不健康,影响了学习与成长,严重的可能甚至走了歪路、邪路。

面对孩子的成长,从家庭建设的角度讲,作为父母,我们很多自由要放弃的,很多欲望要节制的,很多任性要改变的。作为父母,我们应该付出,应该担当,应该自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将“修身齐家”放在突出位置,提倡先从“修身”开始,先从“齐家”做起,然后才会更好的服务社会,服务国家。


二、应该给孩子良好的家教。

如果说完整、和谐、幸福的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和基础,那么,家教就是孩子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必要措施和保障,也是建设优良家风的的必要条件和过程。

这里所说的“家教”?就是家长对子弟进行的关于道德、礼节的教育。也就是说,孩子的道德和礼仪教育主要是在家庭里进行,主要是由父母负责。这是家教的原意、本意。孩子成长为什么样的人,家教是基础、是根基。同样的孩子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其结果是千差万别的。家庭环境在孩子成长中的巨大作用是根源性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各方面不良问题,父母是第一责任人,作为父母都应该先从自身找原因,自己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是否做到了以身示范,自己在家庭伦理、家庭道德、文明礼仪等方面是否给孩子负面“暗示”了,甚至做出了“坏的榜样”了,在孩子的道德、礼仪教育中,自己哪些方面缺位了?哪些方面疏忽了?哪些方面错误了?这都值得深思!这都不能忽视!

一般而言,没有上述这些自我反思,作为家长就很难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孩子未来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后,其言谈举止、道德品质、习惯礼仪等等都是家教的体现。老话评价一个人不懂事,瞎作为,就会说“缺少家教”、“没有家教”、“缺少教养”。一个人进入学校、进入社会后的样子,就是一个家庭家教的样子,就是父母的样子。老话讲:“老子英雄儿好汉”,“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子不教父之过”,其实都是从不角度强调同样的意思。

多年来,“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一口号成为了很多课外辅导人员的口头禅,也成了很多父母心头上的“紧箍咒”。这种教育生态下,孩子的道德、礼仪教育被挤压失去了时间和空间,孩子或者在作业堆里,或者在课外补习班里,整天疲于奔命,孩子的心理、精神、情感、思想和身体等等也都被捆绑于此。长时间如此,几乎每个孩子都成为了“学习机器”。被动、被迫学习成为许多孩子没法摆脱的烦恼与痛苦,把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灵动性、创新性都压制住了,捆绑住了。日积月累,经年累月,父母往往忽视了“家教”的道德、礼仪内涵,家庭中也出现了“重学业成绩、轻道德礼仪”的现象。毫无疑问,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成长就会失之偏颇,就会存在隐患,孩子的健康成长就得不到可靠保障。

三、应该给孩子良好的家风。

如果说完整、和谐、幸福的家庭是良好家风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家教是良好家风建设的必要举措与途径,那么家风就是一个孩子得以健康成长的家庭文化基因。也就是说,家风具有传承性、持久性、根源性、创新性和家族性,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可能是一日之功。

我们简单看看家风的基本含义。"家风"又称门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价值取向、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中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

家风,具有熏染影响、沾溉浸濡、"润物细无声"的意义。《魏书》卷九十一中的"渐渍家风",就极为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这一过程。通俗地说,可以把家训看作是教化家人的教科书,把家教看作是一种举措和途径,而家风则是教化的一种特有资源。

家风作为家庭的文化和传统,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有的家风可能是勤奋俭朴、为人忠厚、待人有礼;也有的家风可能是狡诈刻薄、游荡为非、忿戾凶横。因此,在家教家风建设方面,父母千万不可以掉以轻心,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孩子,都要慎重以待,防止家教家风中出现太多负面的东西,防止不良家教家风“污染孩子”“误导孩子”。

因此,父母给孩子最好的关爱、最好的家教,就是从今天做起,从自己做起,修身律己,给孩子良好的家教和家风。知易行难,我们明白这些道理不难,难的是如何努力去做好。只有让孩子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在道德礼仪方面不断长进,才是真正的健康成长。

我们都知道,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完整,才会有正常的家教。有正常而良好的家教,才会有良好的家风。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家风正,则民风正,则社风正,则国风正。

总之,《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标志着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已经进入国家法制层面,这对于新时代的家庭教育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对于新时代的青少年健康成长具有重大法律价值。


预约报名

请选择年级
  • 幼儿早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选择学科
  • 数学
  • 语文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ICP备案:蜀ICP备2021026008号-1   网站建设创新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