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分热线:
13550002148小调研:“你最想对爸妈说的话”
蒋校长怎么会做这么个调研呢?原来,在九莲小学有一个常规举措,每学期期中、期末,学校会下发《爸爸妈妈成绩单》,其中有一栏是“你最想对爸妈说的话”。
蒋校长说,从孩子们交上来的情况看,他们的烦恼并不比家长少,多数反映的是和爸爸妈妈沟通的问题。家长自认为苦口婆心的话,孩子未必真的听懂了,“和孩子说话≠会说孩子的话”。
她告诉记者,有五类家长最被孩子嫌弃,“大家可以对号入座,如果自己是其中一类家长,得改一改,真心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学会说孩子的话”。
快看看,你有没有中招?
“五会家长”
“快点起床!”“快点吃早饭!”“快点做作业!”“快点看书!”……似乎“快点”就是爸妈的口头禅。
结果:越催孩子越烦,越烦就越不高兴做。
建议:张嘴催孩子之前,先想清楚,到底是孩子磨蹭,还是因为孩子没有跟上你的节奏,所以你觉得他慢?
孩子的生活节奏、生理节奏本来就跟大人不一样,他们吃饭比我们慢、洗漱比我们慢,不是因为故意磨蹭,而是他们的能力就仅此而已。
判定孩子是否磨蹭,不应该以家长的节奏为标准,真正的评判标准是同龄孩子的速度。
尊重孩子的节奏,不要以大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允许孩子比你慢一些,更不要因为心急指责孩子。他们可能已经拼尽全力,只是还达不到你的要求,别太苛求孩子。
“爸妈坐我旁边看我写作业,没写几个字,他(她)就直接拿着橡皮过来擦,就知道擦、擦、擦!我已经很努力在写了,你能不擦吗?”
结果:越擦越不喜欢写作业,严重的就开始逃避作业。
建议:擦的动作虽然能宣泄爸妈心里的急躁,却会损害孩子的自信心,更可能起到不好的示范效应。
有些写作业困难的孩子就有一种不良习惯——喜欢使用橡皮,不停地擦来擦去写的字稍微有一点不整齐或者页面有一点不干净的地方,就会马上擦掉重写,有时甚至把本子擦破了,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橡皮综合症”。
一般是因为孩子学习压力大,心情焦虑,怕出错,对自己要求高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不少家长而言,陪孩子写作业是件费心费力的事儿,不过在焦躁也要试着在内心纾解,别通过行为把消极情绪传染给孩子。
“爸妈是唐僧,我犯错了,他讲了,我知道了,可他们还是不停地讲呀讲呀。听到后来,我都不知道他们讲了什么!”
结果:一个唾沫横飞,一个云里雾里,反反复复这几句话,孩子都能背出来了。以后再犯,家长还没说,孩子就能背出来。
建议:唠叨得过多,你的声音在孩子那儿就变成了噪音。唠叨,常常是担心、数落、批评,本意是关心和督促,但重复一千遍,就成了“废话”。
所以,想让你的话有力度有效果,要记住,同样的话别反复说,不翻旧账,少点评论,多点解决问题的办法;有话就跟孩子面对面说,不要家长这边在厨房自己“唠叨”,孩子那边在客厅捏捏扭扭地玩,孩子只有在看见家长的脸时,才愿意接受信息。
“妈妈是只河东狮,一看到我犯错误,就要吼我,样子真难看。”
结果:孩子被吼愣了,至于吼了什么,一概屏蔽了。
建议:有这样一则新闻,一名曾经做过语文老师的人发起了名叫“全力吼叫,不如温柔拥抱”30天线上打卡活动,结果微信群里150多位爸妈竟然无人坚持下来。
很多父母表示,一不高兴就“吼”是家长的通病,自己也知道这样做不对,应该和孩子沟通解决问题,可就是做不到。
其实,相比孩子,成年人有发育成熟的理性大脑,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全责。吼叫、责备、批评……发泄情绪很容易,但想想缺乏足够的耐心和自控力的后果呢?
每当发怒时,不妨狠狠地弹一下自己。你会感到疼痛,那就是自己“犯戒”的信号,告诫自己吼叫已经对孩子造成伤害了。
“我犯错了,爸爸不好好和我说,就知道打我,他是不是不爱我了?”
结果:时间一长,孩子对爸妈的脾气一清二楚,犯错了,顶多也就挨几下打,还能把他怎么着。
建议:有句话说,三等父母用拳头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为管孩子。
拳脚只能让孩子“听话”一时,孩子越大,“打一顿”的震慑力就越差。
有人说,打骂是家长面对犯错的孩子失控的表现。怎么在不动手的情况下,对孩子表达出自己的不满情绪呢?
其实,不打孩子应该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打孩子,因为冲动地打孩子,效果往往适得其反。
这时候,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你这样做我很不满意!”“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
描述自己的心理感受,有助于平静自己的情绪,也有助于让孩子站在父母的角度来想问题,从而促进孩子的反思。
3招,学会和孩子有效沟通
“五会家长”的现象说到底就是家长与孩子的亲子沟通不得法。那么跟孩子交流沟通有哪些原则、技巧呢?
如果孩子犯错,先别急着火上来,你先要了解孩子犯错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做。
把了解到的情况和他说一遍,说不定有出入呢?然后问一下他当时怎么想的?通过沟通,了解事情的原委。
记住:请你一定要理性分析。
即使孩子吃了亏,也能变成你教育的契机,任何事都有两面性,你要引导孩子往正面的方向思考。
ICP备案:蜀ICP备2021026008号-1 网站建设:创新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