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时评:高中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精准指导”

来源:三心学堂    发布时间:2021-11-01    浏览次数:616

最近,各地高考分数陆续公布,有家长产生了“如何报考才能不浪费孩子一分”的心理焦虑。有媒体报道,最近一些家长频繁出入各种报考指导机构,不惜花上数十万元,听“高考志愿规划师”传授“报什么学校和专业才能不耽误孩子一生”课。还有的家长“组团互助”,彻夜研究报考攻略,希望能够找到“报考密匙”。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而,有一点比较明确,在对未来的规划上,作为当事人的毕业生却懵懵懂懂,既没有发言权,也不知道怎么办。由此反映出,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光明时评:高中职业生涯教育需要“精准指导”

跟初中生和大学生不同,高中正处于“专业选择关键期”,此时更需要科学严谨的职业生涯规划。然而,最近几年,职业生涯教育却出现了一些问题。一是污名化严重,在一些“成功学大师”的忽悠下,很多人误将生涯规划等同于“另类成功学”,从而失去了严肃性和专业性;二是学校重视不够,形式主义严重。笔者在调研中发现,除一线城市外,大多数学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即使有,也仅仅是“走过场”,比如发几本书籍或者几百号学生满堂灌。由此造成的后果是,很多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是“心知肚明”,“配合演出而已”。

造成高中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流于形式的原因有多种:一是应试思维依然存在,许多家长过于追求分数,对所谓的职业规划和职业理想不重视。实际上,高中生涯规划是在对时代特点、行业发展、高等教育有所了解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兴趣与志向,帮助学生树立职业奋斗目标,进而构建学生未来发展路径的一种素质教育,对于学生专业发展,影响巨大。二是职业生涯教育缺乏“精准指导”。从调查中可以发现,无论家庭还是学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目前存在“粗放型”“大锅饭”的问题。一方面,缺乏专业的指导教师。很多指导教师由心理疏导老师或学校领导担任,从而缺乏专业性和针对性。另一方面,在授课方式上,职业生涯规划课大多以全年级同学上大课的形式开展,既不能入脑入心,也没有生动的符合自己特色的生动案例。有学生直言学校的教育“浮皮潦草、形式主义”。

2017年,在教育部出台的普通高中课程方案中明确了高中教育的新定位,即“三适应一奠定”:促进学生适应社会生活,适应高等教育,适应未来职业,奠定每个学生的终身发展。文件要求在高中阶段就要引导学生进行面向未来职业的规划。而《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更是要求体现科学高效,增加学生选择权,促进科学选才。不难看出,对高中生的职业生涯教育要“精准指导”已经成为学段发展的刚需。

因此,高中职业生涯教育要因材施教,因人而设,不能只见森林,不见树木。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市八一学校考察时强调,“素质教育是教育的核心,教育要注重以人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学用相长、知行合一。”高中不单是义务教育的延伸,也是高等教育阶段的前奏,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起始阶段。因此,每一位学生都具有无限可能。为了激发学生的潜能,职业生涯教育需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兴趣、家庭和理想进行“私人订制”,而不是千篇一律,否则就有可能阻碍了学生天赋的发挥。

职业生涯教育课程需要科学设置。对于学生而言,职业生涯教育是其了解社会、行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渠道,也是构建科学思想的关键方式。如果课程设置不合理、不科学,就有可能扼杀了他们对某个行业的兴趣和志向,甚至影响未来从业选择。因此,在教育过程中首先要保证内容的真实性,既不夸大预期,也不能掩盖现状;其次增加科技性,科技对中学生具有极大的吸引力,通过科学展示和体验,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最后立足马克思主义教育观,而不能“唯利是图”。

与此同时,中学职业生涯教育精细化还需要“家、校、社”的精准协同。在精准指导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没有一方是“旁观者”,缺乏任何一方,都达不到理想效果,因此需要各方认真参与,家长要参加学校举办的指导课,学校也要多跟家长沟通,共同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而不是“各方互推”。

总而言之,随着国家人才观的改变以及新高考制度的推进,高中职业生涯教育已经到了须精准指导的新阶段,它要求我们既需要秉持正确的职业教育观,也要求“私人订制”,从而杜绝形式主义。

预约报名

请选择年级
  • 幼儿早教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选择学科
  • 数学
  • 语文
  • 英语
  • 物理
  • 化学

ICP备案:蜀ICP备2021026008号-1   网站建设创新互联